美国留学生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2017-10-19 508人浏览
据了解,美国是最受中国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每年都会有大批学生去美国留学深造。美国是热门的高等教育移民国家,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非常高,居于世界前列。优质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数量众多的顶尖大学都是其最大的吸引力,不得不说美国高等院校相比中国,教育资源要有明显优势,突出表现为规模大、结构清楚、重视课程学习、强调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经费来源渠道广,拥有更充足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财政支援。同时强调多元化,拥有相对宽松和综合考量的入学要求及学位要求,对申请者的背景要求也更加灵活,怎么样够诱惑吧!下面就给大家整理了美国留学相关信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留学生们见识过的人和事多了以后,难免会遇到一些不会好好说话的人。如果这个人碰巧是你的父母,那么恭喜你,你中头彩了!如果真的遇到了一个不太理解你的父母,在交流时有很大的障碍,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消除他们那种“你出国了就不管我们了”的感受?下面这位学姐用自己的血泪史,让大家都知道,留学生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群体
一
Lydia跟我约在她租的公寓街角的热狗车见面。
约在热狗车这种事我真是无力吐槽。不过和以往的什么杂货铺这种明显不适合约人的地方相比,Lydia选地点的水平已经好上很多了。
我到的时候,她已经靠在路边等我了。远远看去,一个纤长的姑娘张牙舞爪地啃着热狗。
“来了啊。”似乎是听到我的声音,她抬起头,挑眉看着我,换了一条腿支撑着身体。
我走过去,和她并排站着靠着同一棵树。
“怎么了,不是之前还抱怨说这几天加班么。没事约我出来干吗?”
她没有立刻回答。
这并不常见。在我印象中,Lydia属于那种上句没说完,下句已经要冲出了的心直口快的姑娘。
许久,她才闷闷地丢出一句话。
“我昨晚和爸妈打电话来着。”
哦。
我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
故事应该是:Lydia的妈妈打来电话,例行问候后开始询问她最近的情感状况,接着开始劝解她赶紧嫁人回国,然后在Lydia快要不耐烦的时候唱红脸的爸爸抢过电话冲她一顿喝斥,包含诸如“再不回来就别回来了”“我管你在干什么赶紧找人嫁了”之类的祈使句型,最后以“你不孝顺”“白眼狼”和妈妈在一旁的安抚BGM和摔电话结尾。
嗯,出入应该不大,至少根据前47次经验来看,一般都是这个套路。
“还是那些话?”
我问她。她没有反驳,大概是默认了。
“你知道么,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和他们好好说一次话了。”
二
Lydia是个奔三的不太漂亮的一个人身居海外却完全不想找男朋友的单身姑娘。
就像很多留学的姑娘一样,她会很精致地打扮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她可以穿着高根鞋优雅地拎着热水壶爬楼梯;她可以自己做出7种不同口味的拍黄瓜;她可以画着姨妈色唇膏刷3.9的GPA;她可以在一堆精力旺盛的汉子中争到IT名企的带薪实习。
她还可以张牙舞爪的啃热狗。
我觉得她是我最羡慕的那种有风格的率性姑娘,整个人从内到外随时都是一个大写的effortless。
除了面对她的父母。
当时在决定出国时就是她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家人。
不过现在看来,用”说服“这个词实在是过于乐观了。
Lydia在文书递交之后就离开了学校。在其他的人都在学AP的时候,她跑到北影考了个导演系,裸考拿到了合格证;然后一个人以高中没毕业的履历抱着简历拿到了第一份编辑实习。
然而她的录取结果并没有那么理想。而这也成为她和父母一切矛盾的开端。
“我和我爸开始吵架。”
Lydia将热狗的包装纸使劲团成一团,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踩在落叶上。
“无论我说什么,最后都会以吵架告终。我知道他再为我着急,我也很难受。虽然说我们不交谈就不会有什么大冲突,但是我不想就这样相对无言。”
一个扬手将纸团扔进垃圾桶,她叹了口气。
“我本来以为最后来了美国事情就会好转,但根本没用。我以为长时间的分离会能有所缓解,结果发现我错了。”
“除非我们老死不相往来,我们永远会因为三观差异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
三
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去年Lydia进了一家新生企业做IT工程管理,不是她实习的那一家,成功转了H1B签证。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这个新公司里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活力。
按照她的规划,她打算在美国把H1B的期限用满,然后跟着公司的海外发展计划回国发展。
我们都觉得这本来是个挺好的想法,甚至Lydia自己在跟父母打电话之前也以为会是一个好消息。结果她的父母知道后惊唿:
“还要那么久!”
是了。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出国前,Lydia就知道父母希望她之后可以回国发展。她自己虽然预感到之后可能会有摩擦,却因为当时和父亲的僵持而没有摊开来说清楚。
“我不是不想回国,但是我真的想现在这边发展一段时间。我知道他们觉得女孩子在外面太辛苦,但是我觉得这是我想要的。”
收敛了张牙舞爪的动作,她又跌回到树上靠着。
“我只是想好好的告诉他们,我现在很好,你们不用担心。我有能力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我希望我的生活里有你们,但是不是以一个干涉者的身份。”
四
我想起了我自己。
我也和父母有过类似的争执。唯一不同的是,有一次我跟父亲说“我自己选的路,我自己承担后果”,然后我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回了我一句。
“你的未来怎么可能与我们没有关系?我只是不想让你去受这个委屈。”
我到嘴边的话就这么咽了回去。
我的家庭可能不重男轻女,但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随着留学爆发出来。父辈更倾向于优先考虑生存安全,而从小生长在相对安然的环境中的我们则更倾向于优先考虑自我表达和创意这些更抽象的追求。
当然,留学本身这种不同的经历必然会放大这种差异:由于我们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我们的观念势必会产生变化——一种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巨大转变。这使得我们憧憬着不一样的东西,也面临着不一样的挑战。
而这种“完全不同的挑战”可能恰恰是最令家长们担忧的地方。
对于很多原本没有海外背景的留学生家庭而言,决定走出国门的下一代将要面对的是一条与父辈完全不同的道路,作为父母和长辈完全没有经验、无法给予什么指导的道路:子女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会面临哪些困难?这些不知所措有心无力使得他们往往很焦躁——他们希望可以一如既往为子女做什么,但是无从下手。
有些父母为了送孩子留学付出太多,以至于拿出家里的固定财产去赌孩子的未来。这时,这种巨大的付出感总是会令父母不自觉地从孩子身上寻求回报:一份奖学金,一个自己认为的“好专业”,尽早进大企业拿高薪等等。即使父母可以克制住这种信息传达给孩子,当孩子知道父母的重大负担之后,也会相应产生能巨大的压力。甚至因为压力太大而影响心理健康。
我们当然由衷地感谢父母的付出。但是付出和施压有时只是一线之隔。而作为父母,在没有周全考虑下冒然将全部身家压在孩子的留学之路上,实际上算不算是另一种对于孩子和家庭的不负责任呢?在付出之后给孩子灌输一种“我给你付出这么多你要对得起我”的思想,实际上算不算是一种道德绑架呢?
留学的确总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但它应该是一项理性投资,而不是一场豪赌。孩子当然应该感恩父母的付出,或者以此为动力之一,但从来不必也不应为此给自己施加过分的压力。而家长也应该了解: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自己。
以上便是美国留学与移民服务中心的相关内容,是不是又涨见识了呢?关注美国留学与移民服务中心可以了解更多的内容。